草間彌生
《無限》
1995年作
「波點」與「無限的網」
首度同框
構圖罕見 絕無僅有
現代與當代藝術
香港拍賣 5月25日

首現拍場:融合「波點」與「無限的網」 的純抽象繪畫
《無限》(Infinity)有一個極為獨特的藝術風格。草間彌生在同一個畫面之上同時用上了兩個對她來說最重要的符號,即「波點」和「無限的網」。
自1950年代來超過半世紀,她創作的「純抽象繪畫」只會選擇其中一個符號作為主題,可見本作獨樹一幟的非凡意義。
拍場首現,草間彌生罕見純抽象佳作《無限》領銜香港邦瀚斯現代與當代藝術拍賣 | 2024年5月25日
《無限》接近2米高,只用上紅色和黑色二色完成,這種大小的作品和色彩配合常見於草間彌生1960年代在紐約創作的「無限的網」系列,是除了黑白以外另一種最重要的色彩選擇。
遠觀畫面可見大型的垂直畫面鮮明地被分為兩半,形成左右壁壘分明的兩大片暗紅色塊。近觀時則可清楚分辨出右邊的波點,左邊的網紋。 雙方交接的邊界迂迴曲折,令本來相對平靜的網點圖案增強了律動感,賦予了作品與眾不同的個性。

草間彌生和「無限的網」於紐約工作室,1960年代 ©YAYOI KUSAMA
草間彌生和「無限的網」於紐約工作室,1960年代 ©YAYOI KUSAMA
獨一無二:左右垂直半分式構圖
這種左右分割構圖在草間彌生的繪畫非常罕見,類似的作品至今未曾在拍賣市場出現,可對比度極端地低,因而大大提升了《無限》的收藏價值。
草間彌生作為日本藝術家,在1957年孤身前往美國尋找屬於自己的自由藝術世界,那一次從東往西的長距離地域遷移,剛好在視覺上吻合了《無限》畫面的左右二分結構,隱喻了個人歷史與東西兩方的重要關係。
另外,個人的流動引出更深層次的聯想,即東西方之間的差異性、對立性,以至共融的可能性。東西方文化和其藝術精神,都有著先天性的分別。以日本傳統美學來說,有佛教禪宗所講的「空」和「無」的境界,在尊敬自然的前提下發展出「空寂」、「侘寂」等精神。追求自然,不求完美的日本美學觀,正好跟西方希臘傳統開始崇尚完美主義和征服自然的心態大相徑庭。

草間彌生和本拍品《無限》(拍品 12) 於日本工作室 ©YAYOI KUSAMA
草間彌生和本拍品《無限》(拍品 12) 於日本工作室 ©YAYOI KUSAMA
以符號和色彩象徵
草間彌生“生命自畫像”
無論是「波點」或「無限的網」的出現,都跟草間彌生的成長和生命關係密切。1929年出生的她誕於富裕的日本家庭,卻因為長期受到母親的精神折磨,10歲之年已開始受幻覺困擾,她曾回憶童年時的景象:
「某日我看到桌布的紅色花紋,再轉移視線後居然發現無論是天花板、玻璃窗、柱子都出現一模一樣的花紋,整個房間都是,甚至連我的身體也充滿花紋,在當時,我產生自我消融的感覺。」
草間彌生成年後一直飽受精神錯亂的痛苦,令她曾有輕生的念頭,但她籍著不斷執迷地畫「波點」和「無限的網」而得到平靜和生存的動力。
《無限》(Infinity) (拍品 12)的抽象繪畫,從形而上的層面來觀看,更能全面表達草間個人的精神狀態、個人經歷,以至她的完整世界觀,成為一件不可多得的「生命自畫像」,又或是以符號和色彩代替文字的「自傳」。
草間彌生《無限》,1995年作 | 估價待詢
草間彌生《無限》,1995年作 | 估價待詢
無限的愛:完美呈現藝術家顛峰之作
草間彌生常強調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帶給世人無限的愛。
「愛是永遠,這是我想對全世界說的話。」
─ 草間彌生
《無限》的兩分構圖雖然可以解讀為對抗,同時亦可視為一份親密關係。從點與網接合邊界所呈現的互相扣合狀態,令人聯想到人與人之間的深厚情感關係。世間萬物都有一種二元對立的關係,除了上述東西、陰陽、男女的關係,《無限》還可引人思考更多議題,例如有無、虛實、輕重、正反等相對性現象,完美地解釋了形象有限,意象則無限的概念。
1989年草間彌生滿60歲,在紐約國際當代藝術中心舉辦了大型回顧展,重新書寫了她在當代藝術界的重要性;當年她亦成為第一位登上Art in America藝術雜誌封面故事的日本人;1993年她代表日本參加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,她的《鏡屋》裝置受到國際的熱切關注。

草間彌生於1993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 ©YAYOI KUSAMA
草間彌生於1993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 ©YAYOI KUSAMA
踏上了藝術生涯高峰的草間彌生,在兩年之後創作了《無限》這幅獨特的生命自畫像,展示了她的生命才是她藝術的核心,為自己前半生的藝術和經歷,作出一個完美的總結。
